北京地铁14号线丽泽商务区站照明设计
2022-05-11
来源:BIAD-TOD研究院+INSCAPE
3887
导语: 地铁14号线丽泽商务区站是规划中“五线换乘”的丽泽综合交通枢纽中最先开通的部分,也是14号线全线通车的最后一环。
项目背景
地铁14号线丽泽商务区站是规划中“五线换乘”的丽泽综合交通枢纽中最先开通的部分,也是14号线全线通车的最后一环。项目所在的丽泽商务区未来将实现地上地下的一体化整体开发,本站作为枢纽核心区的重要一环,南侧与丽泽商务区的地标建筑丽泽SOHO及丽泽天街相邻,北侧将连通未来的大兴机场丽泽城市航站楼,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.6万平方米,规模在目前已建的北京地铁站中位居前列。
总平面布局示意 ©INSCAPE
设计语言
作为首都北京五线换乘的重要枢纽站,我们的设计方案意图用简约现代的设计语言、耐久易维护的材质组合,打造开阔明亮的整体氛围,形塑一个符合“城市客厅”定位的国际化的综合交通枢纽。
站厅的主要承重构件为Y形柱,这样的设计在满足结构跨度的同时,有效减少了站厅内立柱的数量,带来更为宽敞的开放空间。设计上我们摒弃繁冗的装饰,以素水泥材质突出Y形柱本身的结构之美,体现地铁站“向下生长”的力量感与生命力。
设计手稿 ©INSCAPE
站厅空间 ©存在建筑-建筑摄影
吊顶设计以暖灰色铝板为基础,间次排列带状的GRG圆形穹顶灯和LED灯带,勾勒无尽延伸的空间动势,形成色调统一、元素和谐、富有质感的集散大厅室内空间。核心区上方跳动布置的环形吊灯远看如悬浮一般,为空间增加了一丝科技感和空灵的意味。
站台看向采光天窗 ©存在建筑-建筑摄影
室内Y形柱 ©存在建筑-建筑摄影
空间效果
项目通过采光天窗的设置将自然光线引入站厅,改变地下空间沉闷封闭的体验感受,使“地下空间地上化”,同时减少照明用电,车站运营更加低碳环保。
剖透视示意图 ©INSCAPE
采光天窗引入自然光线 ©存在建筑-建筑摄影
为了契合项目“城市客厅”的气质,团队将设计重点放在空间界面的整合上,力争最大化保留交通建筑本身简明清晰的功能性。通过与各专业的紧密配合,最大化优化结构高度、吊顶占空和管线布局,最终站厅的核心区净空达到6.4米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在上下通行扶梯处,站厅楼板有四处做开洞处理,形成高11.5米的双层通高空间;结合岛式站台设计,乘客从站厅层即可俯瞰地铁进出车站,自天窗洒下的阳光也可直接到达站台层,照亮整个候车空间。
空间关系拆解 ©INSCAPE
站厅层可俯瞰地铁进出站 ©存在建筑-建筑摄影
站厅、站台通高空间 ©存在建筑-建筑摄影
自然光通过天窗洒向站台 ©存在建筑-建筑摄影
站厅通过几处通道与周边地块相连接,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。通道设计采用对称的布局形式,地面与吊顶亦有所呼应,呈现出强烈的纵深感,达到引导人流的目的。
站厅通道 ©INSCAPE
由于站台层的层高仅有站厅层的一半,团队沿用了与站厅层相一致的设计语言,但整体缩减了构件模块的尺寸,以适应更近人的观感,实现整体视觉效果的协调统一。未来16号线开通后,可与14号线站台直接换乘,提升乘客换乘效率和出行感受。
站台 ©INSCAPE
候车区 ©存在建筑-建筑摄影
完整项目信息
项目名称: 北京地铁14号线丽泽商务区站
项目类型:室内设计
项目地点:北京
设计单位:BIAD-TOD研究院+INSCAPE
业主: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
设计时间:2020年12月—2021年5月
建设时间:2021年5月—2021年12月
建筑面积:26213平方米
建筑与结构设计:BIAD-TOD建筑与产业发展研究院
照明设计:优米照明设计有限公司
施工:北京城建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
材料:铝板、GRG、不锈钢、玻璃
摄影:存在建筑-建筑摄影、INSCAPE
编辑:吴嘉琳
【版权声明】
1.凡注明来源∶"西青照明资讯网"的文章,版权均属西青照明资讯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。
2.凡第三方提供的稿件资料或转载的文章,目前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3.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、数量较多,如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,请主动与本网联系,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。
只有登录之后才可以评论,请点击这里评论
在线评价